明朝崇祯年间,杭州府钱塘县有一个村子,这个村的弥河东岸处于地壳断裂带,石崖陡峭,岩呈青色,村庄因处断裂带南头,故名青崖头村。
这个村子起先是由钱塘张氏十一世祖宗信公由临朐城西涝洼村迁此立村,所以村中以张姓人家为主。后来,又有吴氏、贺氏、徐氏等诸多姓氏的人群相继迁入,就成了青崖头村各种姓氏村民繁荣的景象。
可是好景不长,由于崇祯年间正是内忧外患的时期,对内有李自成带领的农民起义,对外有金兵南下,对我大明江山虎视眈眈,大明当时国库空虚,就开始搜刮老百姓,各种苛捐杂税都扣在老百姓的头上,可以说是民不聊生,整个民间都发出了困苦的声音。
青崖头村的村民也不例外,可为了生活,他们还是得埋头种田。
张丰作为青崖头村的村民,从小就跟着母亲相依为命,父亲走得早,让他早早地懂事,成了家里的主人。
都说家境不好的孩子早当家,张丰也不例外,当初父亲给张丰取这个名字的时候就希望他在学业上都能够大丰收。
张丰的父亲是个屠夫,他当年在世的时候,大环境还没有这么差,老百姓偶尔还能吃顿肉,张丰家里的生活条件比起村里其他人都要好一些。
父亲每天努力地卖猪肉,为的就是希望儿子张丰能好好上学,将来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因此在张丰八岁的时候,就送他到附近的学堂读书了。令父亲感到欣慰的是,张丰是个很聪明的孩子,对于书中的知识点,夫子先生只要讲一遍,张丰就能够心领神会,做到举一反三。
时间过得好快,一眨眼张丰就十岁了,那天为了庆祝张丰的生日,父亲早早地就收了摊往家赶,可能是回家的心有些迫切,走得有点着急,张丰的父亲不小心从山路的台阶上滚了下来,幸好他身上背了一块猪肉想带回家给儿子吃,这块猪肉正好垫在了他的脑袋上,他的脑袋没有一下子被大石头撞死。
同村的有几个村民回家经过的时候,发现张丰的父亲浑身是血躺在地上,就把他背回了家。
母亲吴氏见了之后,不停地哭,张丰跪在父亲跟前,父亲望着他想说又说不了话,只好用手指头指了指桌上的书本,张丰见状问道:“爹,你的意思是我要好好读书,考取功名吗?”父亲点了点头,接着就撒手人寰了。
父亲死后,家里就失去了顶梁柱,张丰和吴氏的生活一下子陷入了困境,还好张老汉生前是个比较节约的人,他知道儿子将来要赶考,存了很多银子本来想给张丰当路费用的,现在都要先拿出来家用了。
张丰十岁以后就没有再去学堂上过学了,他凭借着前两年打下的基础和自己的聪明才智,天天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在家里自学。
就这样苦学了四年,这四年里,张丰和母亲的日子过得很拮据,而且母亲吴氏自从父亲死后就思念成疾,整天郁郁寡欢,张家这么多年入不敷出,母亲还得了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
就在这个节骨眼,十四岁的张丰重新拿起了父亲留下来的屠刀,他告诉自己,不能倒下,家里都已经欠债累累了,在这种情况下解决温饱才是首要的。
再说现在世道那么乱,国家缺的是武将,自己天天读书,百无一用也只是个书生,既不能解决内忧也不能抵御外患。
张丰和吴氏商量,决定把家里最后的积蓄拿去买只猪,重新走父亲的老路。
这一天,张丰去同村的养猪户李婶家要了一只猪,本来杀猪还要花几个铜板,可是他自己从小就跟着父亲后面转悠,再加上天资聪明,这些杀猪的活早就烂熟于心,就亲力亲为,省了不少钱。
李婶看张丰自己杀的猪,向他瞥了一眼,充满了嫌弃的眼神,嘴里悄悄地嘀咕道:“一个穷书生,也学别人杀猪,连手工费都不让我挣。”
张丰原本想省几个钱,却被李婶偷偷地记恨上了,就连他自己都不知道,可能这就是小地方的人情世故吧,这么多年天天躲在屋里读书的张丰怎么会懂呢?
买完猪之后张丰就去镇上租了一个摊位,开始卖起了猪肉,本来他以为这么一大只猪,要好几天才能卖完,没想到镇上的有钱人多,一会儿功夫,肉都卖得差不多了,只剩下猪心、猪肚、猪大肠等等的一些猪杂,这可把他乐坏了。
天渐渐地黑了下来,虽然还剩些内脏,可是张丰已经很满意了,第一天开张就有那么大的收获,他的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他盘算着接下来的日子,他可以白天去卖猪肉,晚上回去再看会书,这样既能养家糊口,又可以做个读书人,到时候就可以考取功名了。
正当他开心地想着,忽然来了一帮人,掀了张丰的摊子,并且凶神恶煞地说:“谁准许你在这里卖猪肉的,要吃猪肉只能到我们刘府开的铺子里买,不然就给我交钱。”
张丰看来者不善,拿出了读书人的气节,说道:“大家都是正大光明做生意,干嘛非要去你家铺子买,还有王法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以【朝】那些事请大家收藏:(m.yahuiwx.com)以【朝】那些事雅慧文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本章未完,请翻页)
雅慧文学阅读网址:m.yahui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