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年间,杭州府於潜县绍鲁村,有个叫李大志的人,他长得人高马大,村里的人有什么体力活都会叫他搭把手,因为已经四十五岁了,人到中年,还没有娶媳妇,大家都觉得他要打光棍了,成亲是一辈子无望了。
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谋生了,剩下的就是些孤寡老人,李大志虽然已经是个中年人了,可和那些爷爷奶奶比起来,也算得上是村里很好的一个劳动力。
再加上别人一喊,他就一溜烟地跑过去了,别人还没说,他事儿都给人干好了,那些老人家可喜欢他了,田里的粮食瓜果熟了,老人们就会拿些给李大志,以报答平时李大志对自己的帮助。
李大志怕大家破费,有时候都不会收,可那些老人家哪里肯,硬是要塞到他手上,走的时候还来句:“你不吃我跟你急!”因此李大志虽然是个光棍,也是不愁吃穿。
李大志的父亲是个木匠,家庭条件还可以,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让他上了学堂,希望他可以考取功名,为老李家争光。就连名字都是父亲希望他可以胸怀大志而取的,不要像他一样,只是做个木匠。
奈何天不遂人愿,李大志上学上到八岁的时候,父亲就在一次做工回来的途中遇上了不幸,从此撒手人寰。
母亲王氏本想让他继续上学,可是她盘算了一下,家里的情况只够娘俩吃饭了,母亲还得再缝缝补补才勉强够得上温饱。
就这样,李大志把心一横,对母亲说:“娘,我不读了,白天种田,晚上我自学好了。”
母亲王氏见儿子这么懂事,努力不让自己的眼泪掉下来:“孩子,苦了你了。”
李大志觉得这没什么,失去丈夫已经够苦了,他想快点长大,好好照顾娘,早点承担起这个家。
李大志就这样,靠着自己的意志力,苦学了四年,在十二岁那年,他去参加乡试,考试结束后,不仅没得名次,母亲也由于常年忧愁,离开了他。
从此李大志就再也没有依靠了,下葬的那一天,李大志偷偷抹了抹眼泪,下决心再考一次,好对九泉之下的爹娘有个交代,要是这次再上不了榜,他就死心了。
三年后的乡试,他背起了行囊去参加考试,邻居大叔和大婶们知道他不容易,特意为他做了馒头让他路上带着,还鼓励他不要紧张,考得上是全村人的骄傲,考不上咱回来,大不了种田,还能饿死吗?李大志看着乡亲们,内心不由得流过一阵暖流。
在古代,参加乡试的考生一共要考三场试,每场考三天,一共要用整整九天九夜,才能把一次乡试考完。
很多人十年寒窗苦读就是为了此时此刻,朝廷对此也是非常重视的,在考试的时候连路都要封掉。
从开考的那一刻开始,考生就被锁在了屋子里,直到考试结束才能被放出来。在考试中,就算天塌了也不能开门。
乡试主要考三个内容,一是八股文,二是应用文,三是论述题,看看这个人有没有做官的思维。
在考试中,考生不能出来,所以朝廷会为他们准备灯和水等很多日常用品。但是干粮要自己带,因为考试时间很长,大家来自全国各地,饮食习惯不同。
古代的考场上,经常会发生意外。原因有很多,首先是考场非常简陋,晚上睡觉的时候就睡在答题的桌板上,答题的房间本来就很小,桌板更是小得不得了,考生每天吃住在这么狭小的空间,考试的时候又正处在炎热的天气,很容易造成考生中暑或者食物中毒,更可怕的是有些考生还会被考场里的毒蛇给咬死,那就更倒霉了。
经过了九天九夜的奋战,李大志终于从考场出来了,他自我感觉还可以,可就在放榜的时候,他急匆匆地跑过去查看,又落榜了。
看来老李家的人对读书这件事没有什么天分,没办法,生活所迫,李大志放弃了考试的想法,白天种地,晚上则拿出父亲生前的《鲁班经》开始研究起来,他打算走父亲的老路,当一个木匠,读书虽有前途,但是吃饱饭最重要,种田能挣几个钱。
对于李大志来说,读书可能不是强项,可是说起做木工,他从小可是跟着父亲耳濡目染,天天敲敲打打的,要不是父亲要他读书,他现在早就出师了。
李大志觉得,可能一个人这一生该干什么,老天爷早就给他安排好了,他的天分和家庭情况,也只能当个木匠了。
在李大志的努力下,他的木工活儿越做越好,大家一提起他不再是谁谁谁的儿子了,而是木匠李大志,凭借李大志这三个字,他去别人家做工的时候,工钱总能翻一番,而且大家都不敢得罪他,懂行的人都知道,木匠算手艺人,是不能随便得罪的。
事业有了,可是李大志的终身大事却没有解决,因为他的家里无父无母,大家都传言说他是一个克父母命的人,要是谁嫁给他,保不准也会被他克死了,就算不被他克死,生出的小孩也会被克死,谣言越传越烈,村里的媒婆本想帮她说媒,可是一听到是李大志,都怕自己会被克死,宁愿单身一辈子,也不要自己主动上门送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以【朝】那些事请大家收藏:(m.yahuiwx.com)以【朝】那些事雅慧文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本章未完,请翻页)
雅慧文学阅读网址:m.yahuiwx.com